机床前的淬炼:实训中的技能与成长
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,为期两周的金工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。在实训车间的机床轰鸣声中,我亲手操作车床、铣床等设备,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,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经历,让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第一天走进实训车间,看着一排排精密的机床,既兴奋又紧张。老师详细讲解了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使用方法后,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任务——加工一根圆柱形零件。我小心翼翼地将原材料固定在车床上,启动机器的瞬间,金属与刀具摩擦产生的火花四溅,刺耳的声响让我下意识地后退一步。在老师的鼓励下,我逐渐镇定下来,按照步骤调整刀具位置、控制进给速度。然而,看似简单的操作,实际做起来却困难重重:切削深度控制不好,导致零件尺寸偏差;进给速度过快,表面变得粗糙不平。一次次失败后,我不断总结经验,反复调整参数,终于在第三天加工出了合格的零件。那一刻,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喜悦。
钳工实训中的手工打磨环节,更是对耐心与毅力的极大考验。我们需要用锉刀将一块粗糙的铁块,打磨成光滑的六面体。刚开始,我的双手很快就磨出了水泡,手臂酸痛难忍,进度却十分缓慢。但看着身边同学专注的模样,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。每天实训结束后,我都会主动留下加练,学习其他同学的技巧。慢慢地,我掌握了锉削的力度与角度,效率大幅提升。当最终完成的零件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时,我深刻体会到,每一份精湛的技艺背后,都离不开无数次的练习与坚持。
这次专业实训劳动,不仅让我掌握了车床、铣床等设备的操作技能,更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机床前的每一次专注,都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;每一次攻克难题,都是成长的见证。它让我明白,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,在劳动中不断磨砺,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模板三:家务劳动心得体会
灶台间的烟火,成长中的担当
一直以来,家务劳动在我的生活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存在,父母的操劳被我视作习惯。直到寒假期间,我主动承担起一周的家务,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温暖,也在灶台与拖把间,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蜕变。
第一天清晨,我便被繁琐的家务“包围”。想着父母每天都要早起准备早餐,我强撑着困意走进厨房。本以为煮个面条是件轻松事,却在打火时手忙脚乱,水烧沸后放入面条,又因忘记搅拌导致面条粘连。好不容易煮好面,调味又出了差错,咸淡不均的早餐让我满脸窘迫。但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,我暗下决心要做得更好。接下来的几天,我开始研究菜谱,从简单的煎蛋、炒菜学起。切菜时,菜刀在手中不听使唤,差点切到手指;炒菜时,热油溅到手臂,疼得我直吸气。可当我端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番茄炒蛋,听到父母的夸赞时,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。